• 网站首页
  • 要闻
  • 资讯
  • 信息
  • 财经
  • 动态
  • 行情
  • 市场
  • 知识
  • 案例
  • 生活
  • 亚硝酸盐阳性(尿常规到底检查什么)

    首页 > 信息 >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 2022-09-25 05:33 阅读()

    尿常规检查报告单的解读可以简单分为 4 步:

    第一步:看潜血、尿蛋白,要鉴别是肾炎还是肾病,肾病有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肾炎无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伴随水肿、高血压等情况。 第二步:看比重、pH 值。第三步:看有没有葡萄糖、酮体、胆红素。 第四步:看有没有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如果增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细菌培养,考虑感染。

    尿常规的结果具体解读起来,还有很多玄机,生理状态下,尿液颜色为淡黄色。平时摄入水分不足,尿液颜色深;摄入的水分多,颜色浅。疾病状态下有下列表现:

    1.尿液呈现红色者可能为肉眼血尿,血尿常见于泌尿道炎症、泌尿道结石、泌尿道肿瘤。

    2 白细胞、白细胞酯酶:白细胞 > 5/HPF 时有意义,主要见于泌尿道感染、血管炎、SLE、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白细胞酯酶存在于白细胞中,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有重要价值,阴性结果在较大程度上可以排除尿路感染。如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白细胞破裂,尿中可出现白细胞酯酶。

    3. 红细胞、潜血试验:> 3 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等疾病。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女性病人月经期前后,可出现红细胞生理性增高。当出现尿潜血阳性,而尿红细胞阴性的情况,是由于尿中红细胞受渗透压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破裂所致。

    4 尿蛋白:生理状态下,肾脏能够阻止大分子蛋白排出体外,也能够重新吸收小分子蛋白。因此正常情况下尿中是检测不到蛋白质的,如尿蛋白为阳性,可能为肾脏疾病。

    尿液颜色发生改变的常见原因主要有:(1)红色尿: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急性膀胱炎、肿瘤、感染(包括结核)、肾小球肾炎等。有些药物也可以引起红色尿,如氨基比林、苯妥英钠、利福平等药物。(2)深茶色尿:胆红素阳性,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3)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4)乳白色尿、4)乳白色尿、乳糜尿、脓尿:常见于血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

    尿液中有白细胞 + 亚硝酸盐:尿液有白细胞影响因素多,结晶、小圆上皮细胞、酵母菌、滴虫等成分会导致白细胞增高,造成假阳性;而黄疸尿、尿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白细胞降低,造成假阴性。当尿中白细胞阳性需判断有无尿路感染时,可结合亚硝酸盐结果进行判断。正常情况下,尿亚硝酸盐为阴性。尿亚硝酸盐阳性结果常见于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膀胱炎及菌尿症等疾病。其对辅助诊断泌尿系统感染有很高的价值。但需要尿液在膀胱停留超过 4 小时才能监测到,如果时间较短,也可能出现假阴性。

    尿液有红细胞及形态改变时,除了关注红细胞数量外,还需注意红细胞的形态。根据红细胞形态,可将血尿分为三类: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混合性红细胞血尿。均一性红细胞血尿指红细胞大小较一致,红细胞直径 6 ~ 8 um,与血液中正常红细胞大小相似,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两种。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 3 ~ 4 倍,尿中可见两种形态以上的红细胞,如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等。混合性红细胞血尿:指尿液中同时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区分均一性红细胞与非均一性红细胞非常重要,前者通常提示肾小球以外部位的泌尿系统出血,后者主要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核、肾盂肾炎等。

    尿中有蛋白: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排出蛋白质总量为(80 ± 24)mg,如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 mg,称为蛋白尿,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还可见于肿瘤、SLE、紫癜性肾炎、心衰、糖尿病等疾病。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情况。当存在持续性的蛋白尿时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可反映病变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尿液中病理性管型的原因分析:(1)白细胞管型:主要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2)红细胞管型:由于肾小球或肾小管出血所致,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红细胞管型可发展为三种管型,第一个是在肾梗死时,红细胞管型可发生变性,在尿中形成粗大棕色的颗粒管型;而另两个分别是溶解破坏形成褐色的血液管型和均质化变为血红蛋白管型。(3)颗粒管型:可由红细胞管型、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它物质变性演变而来,有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之分。主要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4)蜡样管型:成因比较多,主要由颗粒管型衍化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溶解等,少量由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长时间停留演变而来。主要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的严重病变。(5)脂肪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大量脂肪进入管型内形成的,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6)肾衰竭管型又称宽大管型,来自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或乳头管,多数由颗粒管型和蜡样管型演变而来。

    尿中有病理性结晶的原因分析:(1)尿酸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晶可见于正常人,但如经常大量地出现,并伴有镜下血尿,则应怀疑有结石的可能。(2)胱氨酸结晶极少见于正常人,提示有胱氨酸病。(3)亮氨酸、酪氨酸结晶:提示肝脏有自溶性变化,如急性黄色肝萎缩。(4)磷酸镁胺结晶:主要见于尿路感染,特别是分解尿素的细菌感染及感染性肾结石患者。(5)磺胺结晶见于服用磺胺类药物的患者。(6)草酸钙结晶见于高草酸尿症及草酸钙肾结石患者。

    尿中发现上皮细胞的原因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来源于近曲小管至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肾乳头的管腔。正常人尿液中可见极少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出现与肾小管坏死及肾移植排斥反应和间质肾炎有关。当泌尿系统出现炎症时,还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较为明显时,可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管型内细胞排列紧密,常呈叠瓦状排列,细胞核单个,未染色时可被误认为白细胞管型。

    尿中有尿胆原、尿胆红素阳性的原因分析:尿胆原、尿胆红素主要作为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其结果可综合在一起指导诊断。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均呈明显阳性时,可考虑为肝细胞黄疸;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可为阴性;溶血性黄疸:尿胆红素不升高,尿胆原增加。


    总的来说,尿液的常规检查及相关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仔细分析并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是每一个医生应该掌握的。

    关注天天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请大家补充指正。

    谢谢阅读!

    关键字: 什么 / 到底 / 阳性 / 检查 / 亚硝酸盐 / 常规 /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咽痒干咳”一定是变异性哮喘吗) 腹部吸脂减肥(腰腹吸脂对人体有什么伤害吗) 垂体瘤症状(脑垂体瘤治疗挂哪个科) 黄体酮胶囊的作用(用黄体酮软胶囊可以推迟月经吗) 肝不好有哪些症状(肝功能受损有什么症状) 明星到我家(家里人(身边人)是明星是一种什么体验) 火车票查询预订(网上订购火车票流程) 美的空调扇(美的空调冷风扇到底有没有效果) 好莱坞制作(为什么好莱坞那些大制作电影有票房有口碑,却得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可以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有哪些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15-2022  联系方式:fnabtofjnq@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