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地上掉了两张钱,一张一百的,一张五十的,你先捡哪张?
当然你会说都捡,其实刘备也是都捡了,不过肯定还是先捡一百的呀。
而且这一百的,还正好看得清楚,当然也有点困难,就是捡着费点事。
这个比喻说着有点俗,但应该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伏龙、凤雏,龙怎么也要压凤一头,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时就说了: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就是先抓一个,肯定先抓“龙”啊。
刘备身在新野,而卧龙先生就在离此地不远的的南阳卧龙岗,简直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岂可当面错过。再说刘备是百分之百有诚意的,为求诸葛出山,多去拜访几次又有何妨?
那么之后对凤雏庞统为什么没有这么高规格礼遇,都己得其一可安天下了,对另一个自然上心程度就差很多了。至于说嫌庞统丑而不喜欢,那又是见到庞统之后的事了。
当然,如果从文学的角度考虑,三顾那更是必不可少。一来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典故,所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诗)。
三顾茅庐,那是不可动摇的典故,千百年来都只有这么一出,它流传久远,绝对不只属于明代的小说《三国演义》。
二来,卧龙之“卧”,就是隐藏蛰伏之意。这样一条蟠龙,是藏在深渊之中的,一般人无法窥探其真容,只有明主才可有幸一睹他的真容,让龙跃于渊。古代常把有为的明主,称作“春主”,也就是如春日暖阳。
刘备就是这样一个犹如春日暖阳的明主,在他第三次拜访草庐时,正值新春,蛰伏已久“卧龙”在“春光”照耀之下,终于苏醒。他在午睡中醒来,吟诵了一首小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所以,不论从现实的方便程度来说,还是从文学典故的内涵来说,刘备都只能三顾茅庐请卧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