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管是苏27及其衍生家族还是歼11及其衍生家族,都隶属于苏27家族的衍生机型。所以在气动外形上相似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虽然对于很多人而言,苏27/30/35似乎本身就不是一个型号的命名下,采用相似的气动外形的确很容易混淆。其实这个主要原因是俄罗斯为了增强其新机型的外界威慑力和增加对外出口市场好感,特意单独命名的做法;不像美国F15/F16战机虽然衍生机型也多达十几款,但是从命名上便能看出是该款机型的衍生型号。
首先从苏27和苏30来说,苏27作为苏27家族的第一款机型,从气动外形上最大的特特点就是:前起落架为单轮、座舱前面的光电传感球在正中间、垂尾顶部是倾斜的,这其中单座版本的苏27SK是基础版本,而苏27UBK则是双座教练版本。
其次从苏30家族说起的话,作为苏27衍生而来的双发双座多用途版本,苏30战机也根据客户不同等因素有多款衍生机型,整体上虽然延续了苏27的气动外形设计,但是最大的区别还是苏30额外增加了可收放空中加油探头和翼尖电子吊舱。其他细节上的区别区分的话比如我海军航空兵装备的苏-30MKK主要特征是:前起落架为双轮、串列双座舱、座舱前面的光电传感球由苏27中央位置挪到了右前方、垂尾顶部由之前苏27的斜削改为水平。
苏30MKK改进版本的苏30MK2同样装备了我海空军航空兵部队,在气动外形上基本延续了之前苏30MKK的气动外形设计,只是从启动外观区别的话,比如机头雷达罩是灰色的是空军版本,机头雷达罩是白色的则是海军版本。
现阶段最新的苏30SM则是俄罗斯基于出口印度苏30MKI机身设计,换装了全新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而来的一款新机型,相比之前的苏30战机而言,全新的苏30SM最大的气动外形特征就是有一对延续自苏30MKI的鸭翼设计,发动机虽然还是原先苏30MKI上的AL-31FP矢量推进发动机,但是相比原型在可靠性和大修时间以及推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苏35作为苏27家族的“终极改进版本”,被誉为最强四代半战机,苏35在整机气动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单座设计,机身背部没有减速板设计,同时机头雷达罩顶端取消了空速管改为机头两侧L型空速管设计,当然前起落架还是延续了苏30的双轮设计。再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苏35装备了现阶段俄罗斯综合实力最强的AL-41F矢量推进发动机,战机在地面展示的时候,两台发动机尾喷管会主动超内侧偏转。同时我们在航展上看到苏27家族没有鸭翼能够做出很多眼镜蛇/落叶飘等超机动飞行动作表演都是苏35完成的。
最后再来说说我军的歼11和歼16之间的区别,首先是歼11战机,作为我国1990年开始以组装和国产零部件替换方式国产版本的苏27SK战机,早期组装版本的苏27战机仍然归属于苏27SK战机,而后期国产机身外加国产航电设备而来的战机则被称为歼11A战机,其中换装了国产航电的战机就是歼11B战机。其实当下我国装备的所有苏27战机都已是歼11B和少许歼11A战机,之前所有进口的苏27SK全部退役了。
被誉为歼20带刀护卫的歼16多用途战机,是沈飞在借鉴苏30MK2战机机体结构设计后,在歼11BS双座版本上衍生而来的多用途版本,虽然在整机气动外形上基本延续了歼11B战机的气动外形设计,但是从外观上还是能看到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之处,比如换装了国产高性能有源相控阵雷达后,机头雷达罩颜色由歼11B的黑灰色变成了浅灰色设计,同时取消了机头空速管设计;而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涡扇10B发动机替换了早前的AL-31F发动机,所以在发动机尾喷管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总结来说的话,以苏27为基础衍生而来的苏30MK战机,相比苏27最大的区别就是双轮/挪到右侧的光电探头和额外增加的伸缩空中加油探头设计;苏30SM战机则有独立的鸭翼设计;
而苏35则回归到单座设计后,但是独有的矢量发动机喷口又成其最大的特点,而且相比同样装备有矢量发动机的苏30SM则取消了机头空速管和脊背减速板设计;
同时与我国的歼11B和歼16战机相比,歼16相比歼11BS没有机头空速管,前起落架也是双轮设计,机头雷达罩颜色为与机身相似的浅灰色设计;
歼11BS与苏27SK相比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国产涡扇10B更宽的喷管收敛装饰板吧,而歼16和苏30最大的区别就是涡扇10B发动机尾喷管和浅灰色机头雷达罩设计了,同时歼16相比苏35则是双座与单座的区别吧;
当然更为简单来说的话,俄罗斯的苏30相比苏27是双座设计,苏27与苏35相比没有矢量推进发动机;而歼11B和歼16与苏27家族相比最大的区别则是国产涡扇10B矢量发动机设计,歼16则相比歼11BS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机头空速管和双轮/浅灰色雷达罩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