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言敏感期在0-6岁。语言爆发期到来的时候,父母需要重视。语言的发音,语速流畅都是我们该去重点训练的。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下改如何去抓住语言敏感期。
;)
一岁半的涵涵走进教室,他已经会说一些单字,比如“没”、“变”,会喊“妈妈”、“爸爸”、“奶奶”。这时两岁的豆豆也来上课了,涵涵盯着小豆豆看,因为他是第一次见小豆豆。老师跟涵涵介绍:“这是豆豆,她是新来的小朋友,你之前没有见过。”同时老师也跟豆豆介绍了涵涵。涵涵突然走到舀豆子的工作旁边,指着壶里的豆子说:“豆,豆。”“是的,你发现了,你发现豆豆的名字和杯子里的豆子是一样的。”老师说,“姐姐的名字是豆豆,这个杯子里的是黑豆。”涵涵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就走开了。
涵涵走到放水杯的架子旁边,拿出一个杯子,他指着空杯子对老师说“没。”老师问图图:“杯子里没水了,你是想喝水吗?”涵涵一边“嗯嗯”,一边点点头。
如何帮助宝宝积累词汇
在上述两个简短的场景中,涵涵用简单的“单字”和身体动作告诉了老师想表达的意思,老师根据涵涵的意思用完整的句子表述出来,涵涵也用身体语言回应老师。在这个来回交流的过程中,涵涵将吸收新的词汇和语序,在语言的敏感期,这种储存将在某一时期爆发性表达出来,我们称为语言爆发期。那么在场景中教室里是怎样帮助孩子在语言敏感期积累词汇的呢。以下方法家长同样可以家里使用:
1.对小婴儿,在给他换纸尿裤,穿衣服等日常照料行为前先用语言告知他们,说的时候注意宝宝要看到你的嘴巴,说完再做;
2.多和孩子说话,带孩子去户外时,观察孩子的注意力在哪儿,家长把孩子看到的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当孩子说一个单字或词语时,家长清晰地重复这个词语给孩子听,如果孩子说错了,或发音不准确,不用纠正,平静地重复正确的发音和词语;
4.给孩子选择,比如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这种封闭式提问一方面帮助建构新的词汇,一方面鼓励孩子说出来。
5.最后要提醒的是,成人能做的是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但是孩子会有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节奏,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独特的成长时间表。
;)
普通话的发音基本是对于我们是一个中国人必须掌握的,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让孩学会说一口流利的方言那?
各位学长应该会发现身边的孩子中会方言的越来越少,让孩子继承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所谓的国学,语言就是一个基础点,让我们华夏文化延续下去吧。
此时我提出这个问题,让各位家长明白,孩子完全融入当地,最简单和基础的是学会当地的方言,而方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就是在语言爆发期的时候。普通话基本上我们不用过于担心,因为他在学校里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归纳下学会方言的好处:
1、方言在本地域具有便于交流和沟通、不受文化水平限制的特点。
3、通过在方言中加入词缀和虚词,能最贴切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
最后我说下自己孩子,我2个孩子,大孩子现在上小学了,没有上幼儿园之前叫丈母娘直接教他说当地标准的方言,我不是当地的,爱人是当地人,所以希望孩子会讲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目前来讲孩子就自己明显觉得是地地道道当地人而非所谓的外地人(毕竟现在大部分地方还有有少许的排外情况,勿喷哦!)。
各位看官喜欢的,动动你们的小指,点个赞,点个关注!我们以后可以继续分享讨论关于孩子成长过程的教育培养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