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苦,肠断付胡笳;大漠孤烟直,茫茫戈壁;琵琶马头琴,秋草飞黄。蔡文姬,名琰,汉末女诗人,河南杞县人,出身名门望族。自小受过良好教育,博学多才,通晓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丈夫病死,回到娘家。东汉战乱,遭董卓部将俘虏,献给匈奴的左贤王。被曹操重金赎回,再嫁董祀为妻,并完成《续汉书》的写作。其父蔡邕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通晓经史、音律、天文,曾仕董卓。董卓被杀后,受牵连,被王允投入狱中,迫害致死。蔡文姬是苦命人,美貌且才华横溢,精通音律,是大才女一枚。曹操北征乌桓完成霸业,匈奴单于刘豹畏惧曹操势大,主动派人请和。曹操说起蔡文姬被匈奴掳掠,刘豹吓得通知左贤王,让蔡文姬回归汉朝。曹操是蔡邕的学生,得知小师妹没入匈奴,趁着匈奴请和,提出此事,匈奴自是不敢回绝,曹操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赎回。其实没有史料证明曹操是蔡邕的弟子,有记载说曹操经常拜访蔡邕探讨诗文,曹操对蔡邕是十分尊重,执师之礼很自然,二人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蔡文姬的美丽是无疑的,不然乱兵在一大堆掳来的女人中,会看出她的美丽而将其献于左贤王。曹操将其接回时,年已三十有五,大漠的风沙同岁月,将她的艳颜冲刷得早已不在。对美艳不管不顾的曹操的初衷,绝对不会是以猎艳为目的。曹操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对得起老师蔡邕,要对得起蔡文姬的文才,可怜她命运多舛。蔡文姬归汉付出惨痛的代价,原本在匈奴地位就不高,仅仅是左贤王的一个妾而不是妻,如果是妻就必定有封号,匈奴叫作“阏氏”,蔡文姬并无此尊号。按匈奴习俗,丈夫故亡,必须归于左贤王的嫡子,对深喑汉家礼仪,才学傍身的她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她只能选择回归,同左贤王生有两个儿子,要离开时,儿子不能带走,她只能孤身归汉。可谓是割肉之痛,何况一走就是生离死别,从此天各一方,再无相见之期。但回归大汉又是她的宿愿,只能接受现实,一步三回头地踏上归程。秋草枯黄,大漠悲雁,琵琶冷咽,胡笳声起。就着那满目的凄凉,忍住内心断肠的心伤,蔡文姬呤出千古悲歌《胡笳十八拍》。“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注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这是一首令人落泪的长篇诗作,上述仅是其中之一拍。表达的是别子归汉路上的思子之情,一咏三叹,读来肠断。《胡笳十八拍》被后人谱成十八首歌曲,是我国古乐府琴曲中的著名声乐套曲,以其委婉悲伤,撕裂肝肠而位列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名曲。唐代诗人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董祀不知因何事犯下死罪,当处斩令发出之时,蔡文姬披头垢面地出现在曹操大宴宾客的大堂上,大冷天光着脚替丈夫求情免其一死,曹操赦免董祀。董祀对蔡文姬敬重有加,接受她。她有个女儿嫁给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由此推测,过得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