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额图和明珠能够出现在康熙皇帝的千叟宴上,说明康熙皇帝还是感念他们的功劳,这是对他们的褒奖,也是对于他们积极作用的认可。
《康熙王朝》中,康熙在其登基六十年之际,举办了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千叟宴”,在普天欢腾,恭贺康熙盛世的同时,昭显四海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而为康熙所邀请的前来参加“千叟宴”的,是包括满、蒙、汉、藏、回在内的各民族的老人,并且是对于康熙乃至整个大清王朝的有功之人。老人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本就地位崇高,受人尊敬,这次又是皇帝主动邀请,同饮共食,可以说是给足了所有这些老人面子,也说明了康熙对于这些老人,以及这些功臣们的敬重。
再来说说明珠。
明珠并不想索额图一样,有个好父亲,还有个争气的女儿,明珠能够走到康熙朝的权力中枢,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特别是在康熙朝前中期的一些列决策中,明珠与康熙皇帝的内心所想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从支持坚决除掉鳌拜,到力挺康熙坚决裁撤三藩,再到以招抚态度对待台湾郑氏集团,直至最后的武力对抗噶尔丹,明珠在每一次关键性的决策上都支持了康熙皇帝。
与此同时,明珠是康熙皇帝的慧妃的哥哥,算起来也是康熙皇帝的大舅哥,有着这样的身份以及政绩功劳,也应该在康熙的“千叟宴”上应该有着一席之地,只不过明珠通索额图一样,贪恋权力,更是卷入到了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因而也让自己身败名裂。
康熙宴请索额图和明珠,并且向他们敬酒,然而却是只用空的酒杯,恰恰说明了康熙敬的是他们的功,但是对于他们的过却是永远不会原谅。
康熙在“千叟宴”上,向所有被邀请来的老人们敬酒,同时他还特别向孝庄太后以及他的所有敌人们敬了酒。
敬孝庄太后,是因为没有孝庄太后从小的疼爱,康熙就坐不上皇位,而在这之后更是一路扶保着康熙,帮助康熙渡过了最为困难的时刻,孝庄对于康熙可谓是恩重如山,康熙借此祭奠孝庄也就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对于康熙来说,他的那些敌人们,则是康熙逐渐走向强大的动力,从鳌拜、吴三桂、朱三太子,到后来的郑经、噶尔丹,他们都给康熙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但同时康熙也在于他们的博弈中不断成长并且最终无一例外的都是康熙皇帝取得了胜利。向他们敬酒,是英雄对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同时也是康熙对于胜利的宣示。
对于他们,康熙是在杯中装满了酒,而这也说明这是康熙发自内心的感念,抒发的自己的尊敬之情。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于索额图和明珠,康熙却用空着的就被敬酒,还是因为索额图和明珠那些难以被原谅的错误。
明珠也是因为党争和夺嫡之争,为康熙所记恨。
一直以来,明珠为了同索额图政权夺势,发展自己的势力,贪污腐败、网罗党羽、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弄得朝堂上是乌烟瘴气,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等人无一例外的都受到过明珠等人打击和排挤,俨然成为了朝堂上的毒瘤。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明珠极力支持自己的外甥,大阿哥胤禔不断挑战太子的威信,觊觎储君之位,率先挑起了夺嫡之争,弄得骨肉相残、兄弟阋墙,更是引发了朝堂上更加激烈的党争,这些都让康熙极为不满。
《康熙王朝》中,康熙邀请索额图和明珠参加“千叟宴”,历史上并不存在,因为索额图和明珠都没有活到康熙晚年。
索额图的结局则是更加的悲惨。
由于明珠的倒台,索额图更加肆无忌惮的排除异己,康熙皇帝本就对其大为不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胤礽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一下子全部都暴露了出来,并且是愈演愈烈。于是康熙对胤礽的失望之情全部发泄在了索额图的身上,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索额图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康熙圈禁,进而被活活饿死的悲惨结局。并且数年之后还给索额图扣上了“本朝第一罪臣”的帽子,足可见康熙对于索额图的深恶痛绝。